在历史的长河中,最不能忘却的是为国家、为人民、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英雄,而英雄的父母默默承受着失去孩子的思念与哀痛,同样值得我们敬佩。40多年前,来自河南省商丘市的热血青年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,毅然离开家乡投身边境自卫反击战场。期间他们舍生忘死,奋勇抗争,出色完成了各项艰巨的战斗任务。既然是战争就避免不了牺牲,仅仅是柘城县,就有16名柘城籍战士血染疆场,英勇地献出宝贵的生命。其中一等功2人、二等功2人、三等功12人。
虽然他们的身影慢慢远去,但是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缅怀他们最好的方式,就是替他们尽孝。2011年起,商丘、郑州等地的退役军人杨建军、高建华、秦高峰、刘万奇、贾先明、杨学军、张教海、季明城等15名参战的退役军人把16名烈士父母当成自己的爹娘,用实际行动演绎一场跨越12年、超越血缘的人间大爱。
6月17日、18日,在端午节来临之前,他们又一次来到烈士李清山、王跃亮、王德亮、刘刚、王振中家中,给“爹娘”送上关心与祝福,让他们感受到儿子的孝心。
1978年12月26日,不满18岁的杨建军和同样来自柘城县的800余名伙伴怀着一腔报国之心参军入伍。他们走向战场时平均年龄不到20岁,但他们奋勇杀敌,不怕牺牲,陆续有16名柘城籍战士光荣牺牲。“这些烈士除了罗云礼是我的高中同学外,其他我都不认识,但当年体检时,我被抽去协助医生工作,所以说应该与他们都有一面之缘。”杨建军说,一想到这么多青春年少的好男儿再也不能回来,家中的父母将长期陷于失去孩子的悲伤之中,他就觉得非常痛心。
“上战场前罗云礼找我聊天,给我说他有三个愿望:入党、回家探亲和找对象,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。可不久后他就在一次战斗中侦察开辟通道时不幸触雷牺牲,荣立一等功。”谈及往事,杨建军有些哽咽。后来在查阅资料后他才发现,每一位牺牲的战士都有令人震撼的经历:李涛在收复310高地拔点战斗中,被打穿腹部,肠子流了出来。但他负伤不下火线,坚持继续战斗并毙敌3名。后因失血过多,壮烈牺牲,被追记一等功;王振中担任第三突击队队长,他受命抢救伤员,在返回途中光荣牺牲,荣立二等功;王跃亮用冲锋枪、手榴弹毙敌3人、伤敌1人,牢牢守住阵地,直至光荣牺牲,被追记二等功;刘刚在攻击部队被敌军火力压制受阻情况下,亲自带领战士前去消灭敌军火力点。途中一发炮弹落在身边,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,被追记三等功……
从战场回来后,在罗云礼追悼会上,看着哭到晕厥的英雄父母,杨建军就把他们认作自己的父母,可惜二老去世得早,他没有机会尽孝。后来,在了解其他烈士的光荣事迹后,杨建军暗下决心,要替没从战场上回来的兄弟扛起孝顺爹娘的重任。但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日渐增大,他只能暂时将这个心愿压在心底。2008、2009年,杨建军先后患上了脑梗和脑干出血,慢慢恢复健康后,他下定决心:不能再等了,一定要把关爱烈士父母的活动开展起来!
2010年12月26日,杨建军在战友会上发出替牺牲战友孝顺父母的倡议,得到其他14位战友的支持,随后他们成立了“79参战老兵关爱烈士父母志愿服务队”。“之所以要选在这一天,是因为我们是1978年12月26日入伍的,这一天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。”杨建军说。
2011年春节,他们的第一站来到了烈士韩永连的家,看望他的母亲张守莲。当时老母亲已痴呆多年,但看到杨建军和战友过来时仿佛清醒了一般,她拉着大家的手,一遍又一遍地仔细端详着一张张陌生又熟悉的脸。最后,她哇的一声哭了起来:“儿啊,我的儿啦,你可回来啦!”这一哭让在场的所有人心碎,大家的眼泪也刷刷地流了下来,抱住老人边哭边喊娘。
在看望烈士张勤忠的父亲张荣堂时,老人看着儿子的遗照强忍悲痛:“他为国家战死,死得值。”还劝杨建军不要哭,要化悲痛为动力好好工作。辞别时,老人坚持送到大门口,看着老人消瘦的身影,杨建军大声说道:“爹,你回去吧,我有空再来看你。”
就这样,从2011年起,杨建军和战友们相继认了16位英雄的父母为爹娘,把他们当作亲生父母一样去尽孝。每年的春节、端午、中秋、冬至,不管工作再忙,他们都会挤出时间“回家”看看,听爹娘唠唠家常,陪他们吃顿团圆饭,给老人送去温暖与关爱。
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现在,16位烈士的父母仅剩下8人,而白发也在不知不觉间爬上了杨建华与战友们的双鬓,刚开始参加活动的15个人因为身体原因,再也没有聚齐。
但岁月变迁没有改变他们的决心,杨建军说,一声爹娘代表着一辈子的责任,现在就是与时间赛跑,与疾病赛跑,争取与老人多见几次面,多聊几次天,让年迈的爹娘不再孤独,也让烈士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。
当年牺牲在前线的16名柘城籍烈士中,12人安葬在云南,4人安葬在家乡。由于交通和通讯不便,安葬在云南的12名烈士埋在哪?他们的父母大多数都不知道,这也成了他们心头永远的遗憾。为此,杨建军先后6次深入到云南各大烈士陵园寻找调查,终于在2016年把12位烈士全部找到。各位烈士的安息之地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中,不用翻阅资料,他也可以脱口而出:张勤忠、王若仁、王德亮在云南金平烈士陵园;李清山、李西才、王克振、杨新贞、李凤银、韩永连在云南马关烈士陵园;罗云礼、刘刚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;郭建华在云南河口水头烈士陵园。因陵园较为分散,又是山区,每次去祭奠大概都需要一周时间,单项行程2500公里左右。
为了让烈士感受到家乡的气息和亲人的思念,每次出发之前,杨建军和战友都会分别走进这12名烈士的家里,敬重地把一捧捧黄土装进塑料袋里,再带上家乡的美酒。“老战友,咱爹娘让我来看你了,你放心,我们会照顾好爹娘的。”每到一处烈士墓前,杨建军和战友都情绪激动,他们用颤抖的双手打开酒瓶,一杯又一杯地敬烈士,最后把家乡的黄土覆盖在烈士墓旁,让这一抔黄土永远陪伴英魂长眠边疆。
“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,遗忘才是。战争虽已远去,但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,以及他们背后无私付出的家人,应该被我们所感恩铭记。”杨建军说。
一句承诺,一生责任,12年来,杨建军和战友用实际行动温暖着烈士父母,告慰着为国捐躯的英灵,也把诚实守信书写得鲜活而充满温度……(戚丹青 张超)
手机:0371-66537888
邮件:3511987170@qq.com